
推動有機、再生與氣候智慧農業,華盛頓州如何透過制度設計面對永續治理的挑戰
文|(黃嘉琳)
在全球氣候危機與糧食安全的雙重挑戰下, 華盛頓州政府提交至參議院的法案SB 5474(簡稱SSB 5474),以推動有機、再生與氣候智慧型農業為核心,昭示該州農政朝向「生態優先」路線推動。
SSB 5474法案核心內涵與政策導向
SSB5474已於2025年2月21日提交至參議院歲入與歲出委員會(Ways & Means Committee),內容以提振和擴展有機、再生、氣候智慧型及永續農業為核心。該法案由農業廳(WSDA)負責執行,要求制定《有機農業行動計畫》,其重點包括:推廣生態導向農法(如土壤健康、農藥減量、水質改善與碳排減量)、設立微型補助制度(優先補助首次進入有機生產領域、具原住民族身分與位於社經弱勢社區內的農民)、以及認證與監測制度的改革(包括土壤碳封存、水質改善與生態指標評估機制)。
華盛頓州農業概況:主作物、出口與碳足跡挑戰
華盛頓州為全美最大蘋果產地,亦盛產櫻桃、葡萄與梨,2024年農產品出口高達76億美元。蘋果單項出口占8.45億美元,其中有機蘋果雖僅占產量5%,卻有超過12%出口價值,展現其高附加價值。但高密度的果樹與馬鈴薯農業也帶來碳排、氮磷污染與土壤退化等問題。東部地區乾旱與灌溉壓力加劇、西部濕地則因病蟲害與極端氣候增加,農民對傳統耕作風險的焦慮與日俱增。
有機農業的增長與減碳策略
截至2024年,華州已有超過1,100家農場取得有機認證,耕地面積約11萬英畝,占全州農地3.8%。這些農場應用覆蓋作物、有機堆肥、節水灌溉與混合作物管理,相較慣行農法,土壤碳封存潛力與微生物多樣性有顯著提升。州政府計畫透過SSB 5474設置專門補助,以因應轉型成本高昂與市場價格波動等挑戰,嘗試讓有機轉型農業成為常態化路徑之一;部分農民更參與再生農業與碳信用(Carbon Credit)測試專案,透過驗證碳足跡減量換取額外收入。
舉例來說,當地美州原住民奎諾特部落(Quinault Indian Nation)將傳統海藻堆肥技術與現代有機農法結合,開發出「藍碳農場」系統。農民與MyLand公司合作導入微藻土壤復育技術,透過採集潮間帶褐藻進行厭氧發酵,製成富含褐藻素與海藻酸的液態肥,提升了土壤團粒結構與保水性,海藻生長時吸收CO₂,堆肥施灑進入土壤後,亦可將40%碳量長期封存於土壤有機質。經第三方驗證,參與計畫的9,000英畝農地,土壤有機質年均增加0.9%,農民除增產收益外,每英畝還獲得碳信用收入15至25美金。再者,這套技術於2024年申請到美國專利,透過授權金為部落創造更多收益,成為原住民主導氣候行動的典範。
華盛頓州立大學「可持續農業與自然資源中心」(CSANR)的「農民對農民案例研究」(Farmer-to-Farmer Case Studies)開發了多套機制推廣策略,以農民為核心的出發點,協助當地生產者在農場中實際操作,由中心提供更多資源,如拆解技術細節與效益數據裨益實踐永續農業。
例如應用創新的生物薰蒸技術,節省化學藥劑成本並提升土壤有機質。馬鈴薯輪作中種植芥菜與芝麻菜作覆蓋作物,利用其釋放的天然化合物(如異硫氰酸酯)抑制土壤病原體與雜草,取代傳統化學薰蒸劑,這種作法獲美國農業部(USDA)認可且納入該部出版的《土壤健康手冊》。
在土壤健康管理方面,也有農場與CSANR合作,採用帶狀間作整合系統,將帶狀間作、覆蓋作物與糞肥改良等綜合方法提高產量並減少土壤侵蝕、改善土壤健康。作法是將小麥黑麥與豆科植物混合種植,可達到固氮並抑制雜草的作用,僅翻動種植行土壤,保留70%地表覆蓋;且使用當地乳牛場糞肥,年施用量達4噸/英畝。此模式並已導入愛達荷州的乾旱農區,節水效益達18%。
這些案例顯示了華盛頓州農民如何透過創新和生態友善的耕作方法,應對氣候變遷挑戰,並提升農業的永續性。在產官學研共同戮力發展的脈絡下,SSB 5474不僅是一項地方政府的有機農業推廣政策,也拉高到制度面來重新定義農業現代化在氣候變遷、社會公平與生態治理的框架裡的更多可能。
永安生態新貌:新北市政府攜手產學研,共創地方永續典範
從太平洋彼岸的華盛頓州,我們看見地方如何透過政策與社區協力推動永續農業與生態保育;回到台灣,這樣的精神也在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安社區逐步實現。透過地方政府跨界的緊密合作,不僅守護珍貴生態資源,更創造具在地特色的永續發展產業模式。
新北市石碇永安社區透過跨域協作,成功融合生態保育與永續產業發展。新北市政府主導品牌創建與科技導入,輔導政治大學USR團隊協助社區發展「龜茶」品牌,將食蛇龜保育理念融入產品設計,提升在地茶葉價值。同時,政府補助茶園架設微型氣象站、土壤感測器及動物監測相機,支援84歲的高銘忠農友轉型友善耕作,精準管理翡翠水庫集水區茶園生態。而政大USR團隊五年深耕,協助社區建立生態巡守、環境教育及產業連結,促成「保育-生產」循環模式:龜茶營收回饋生態巡守,形成永續支持系統。
永安社區在食蛇龜及柴棺龜等珍貴原生龜類的保育上有顯著進展,主要得益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推動的「社區林業」及「食蛇龜及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」。鼓勵農民採行友善環境的耕作與社區巡守,共同守護龜類的棲息地,目前當地農友申請生態給付,並與社區居民組成巡守隊,積極參與保育工作,確保龜類族群的繁衍與棲息環境的穩定。
永安社區的故事,正是新北市政府在地方發展中,善用政府職能,整合在地農民、學術單位以及中央政策等多方資源的成功典範。透過品牌設計、智慧農業導入等具體行動,新北市政府不僅激勵了在地農民的參與,也將學術研究的能量轉化為社區發展的實際效益,成就了地方政府引領下的多方協作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