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30茶倡議到新北市坪林茶業的永續實踐

從2030茶倡議到新北市坪林茶業的永續實踐

從2030茶倡議到新北市坪林茶業的永續實踐

茶作為全球僅次於水的第二大消費飲品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龐大的經濟價值,然而茶產業正因氣候變遷、資源短缺與市場波動等挑戰,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;2030茶倡議(Tea 2030 Initiative)應運而生。2030茶倡議的核心精神為將茶從傳統商品轉型為「英雄作物 (Hero Crop)」,為全球茶產業帶來新的可能性。在台灣新北市坪林區,一群茶青也在為了家鄉的產業,實踐永續理念,展現了本土茶業轉型的可能性。

2030茶倡議:全球茶產業永續發展的里程碑

由於全球茶產業面臨共同的問題:氣候變遷威脅茶葉種植區域、水資源日益稀缺、農村人口外移嚴重,以及貿易實踐的不一致性等,然而這些問題的複雜性,並非單打獨鬥就能解決的。2030茶倡議因而誕生,2013年由英國非營利組織Forum for the Future發起,是茶產業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跨國協作計畫。

2030茶倡議彙集了茶產業鏈上的重要參與者,包括道德茶業夥伴關係(Ethical Tea Partnership)、永續貿易倡議(IDH)、雨林聯盟(Rainforest Alliance)、公平貿易國際(Fairtrade International)等倡議組織,以及聯合利華(Unilever)、塔塔全球飲料(Tata Global Beverages)、約克夏茶(Yorkshire Tea)、芬利茶業(Finlays)等知名企業共同參與,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茶產業的轉型。

茶成為英雄作物的路徑與產業提升策略

此倡議的核心願景是將茶定義為「英雄作物」,意即每一杯茶的消費都能改善生產者的生活,讓消費者也參與實踐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,為此而建立了三大合作平台:永續景觀平台,致力於解決產地的環境與社會問題;市場機制創新平台,發展讓農民直接受益的永續市場機制;消費者參與平台則提升全球對永續茶的需求,並推動消費端議題的解決。

茶之所以具備成為「英雄作物」的潛力,在於其獨特的產業特性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。首先,茶產業橫跨35個國家,為數百萬人提供就業機會,特別是在部分世界最貧困的地區,茶業往往是重要的經濟支柱;其次,茶葉種植通常位於山坡地等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的土地,具有獨特的生態價值。

要實現茶產業的永續轉型,2030茶倡議提出了五大核心原則。

  1. 確保生產者的收入與賦權生產者,讓茶產業為價值鏈上的所有參與者提供永續的經濟來源,尤其是賦予生產者更多的所有權與控制權。
  2. 推動永續與修復性生產方式,不僅要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,更要積極修復生態系統服務。
  3. 建立低碳排與韌性的生產機制,協助產業調適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,同時減少碳足跡。
  4. 創造透明且永續的市場機制,確保生產價值鏈的透明度並建立有利於永續發展的市場制度。
  5. 建立產品與消費者的連結,讓消費者了解茶的來源與生產過程,進而支持永續生產。

轉型的方向由傳統的線性供應鏈模式,轉為以網絡為基礎的價值體系,在價值網絡中,生產鏈中所有的角色都是重要的成員,共同為創造更永續的茶產業而努力。不僅為生產者帶來更好的經濟來源,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、更具社會責任感的產品。

肯亞茶葉交換案例:創新金融工具助力小農發展

2030茶倡議的創新市場機制的重要實驗在非洲的肯亞,肯亞作為全球第二大茶葉出口國,其一百萬名小農生產了東非75%的茶葉。肯亞茶葉交換(Tea Swaps)計畫於2018至2019年間實施,旨在透過創新的金融工具平穩價格波動,減少小農面臨的金融風險。

這項計畫允許買賣雙方在固定期間內約定固定價格,機制的創新之處在於,它不保證買賣雙方獲得「更好」的價格,而是保護他們免受拍賣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,讓賣方能夠確保銷售價格超過生產成本。

於試驗的一年期間共完成77筆交易,共有12個買方和27個賣方參與,平均交易規模為每週2萬公斤,平均交易期間為4週。由於肯亞茶葉發展局(KTDA)小農原使用兩次付款的制度,通常於第二次付款(於十月支付一筆較大的款項),會因茶葉價格波動而大幅變動而影響小農的經濟條件。而透過茶葉交換的試驗結果顯示,這樣的交易系統能穩定小農收入,顯著降低貸款違約風險,進而改善小農獲得信貸的條件,增加可借貸金額並降低利率。

新北市坪林茶產業有種精神

新北市坪林區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,是台灣最重要的包種茶產地,同時肩負水源保護的重責。雖未直接參與2030茶倡議,但在永續發展、低碳循環經濟、產官學合作及產業創新等理念與實踐上,可視為台灣本土推動茶產業永續發展的案例之一。

由坪林青年茶農組成的坪林茶葉青年發展協會成立於2018年,組織所推動的「共耕隊」創新經營模式,透過彼此協助茶園管理與農事工作,提升人力和資源使用效率,老農發揮經驗優勢負責技術指導,年輕世代則快速學習製茶技術,形成世代傳承與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。共耕隊還嘗試建立輪班制度,取代過去老師傅徹夜不眠的工作方式,讓茶農們輪流休息,提升工作效率與品質。

為解決銷路問題,共耕隊成員成立「有限責任新北市有種茶產業運銷合作社」,統一收購茶菁並製作各類茶產品,拓展銷售通路與品牌行銷,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合模式,體現了2030茶倡議所倡導的賦權生產者理念。

邁向永續茶產業的全球與在地實踐

2030茶倡議為全球茶產業的永續轉型提供了清晰的願景與實踐路徑,其將茶重新定義為「英雄作物」的理念,不僅關注經濟效益,更重視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。肯亞茶葉交換項目的成功實驗,展現了創新金融工具在協助小農應對市場風險方面的巨大潛力,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金融提供了寶貴經驗;新北市坪林區的茶產業實踐證明,本土茶業藉由「打群架」在永續經營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。

展望未來,全球茶產業的永續發展需要更多像2030茶倡議的協作平台,也需要更多像坪林這樣的在地創新實踐。只有透過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的結合,茶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從傳統商品到英雄作物的華麗轉身,為生產者、消費者和環境創造三贏的永續未來。